为积极响应国家关于深化中非友好合作,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以及鼓励青年参与国际志愿服务的号召。在庄怀军书记和马浩杰老师的指导下,团队队长杨丰宁同学带领南京审计大学金审大学金审学院“向日葵”国际志愿小分队走进肯尼亚,于2025年7月赴首都内罗毕基贝拉地区,开展以“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——金审国际志愿者走进肯尼亚”为主题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。此次实践聚焦文化交流与民生关切,以实际行动展现了新时代中国青年的国际视野与社会担当,为促进中非民间友好交往贡献青春力量。
以文化为桥:让中华智慧与人类共情在基贝拉相遇
“向日葵”小分队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载体,搭建起跨越国界的理解与友谊之桥。感受文明的温度。在课堂教学中,团队以《论语》名句“言必信,行必果”为切入点,借助适配儿童认知的叙事方式阐释经典,并将“诚信、求是、笃学、致公”的校训精神融入讲解。这一过程不仅是文化知识的传递,更是中国青年精神品质的生动呈现。
在课外互动环节,团队引入“八段锦”健身功法及《感恩的心》手语操教学,引导当地学生在身体实践与音乐韵律中感知东方哲学中“身心合一”的理念。以缓慢而舒展的动作、协同语音与手势的配合,超越了语言限制,触发情感共鸣,使“感恩”与“爱”成为可被触摸的共同语言。
正如队长杨丰宁所言:“他们或许无法完全记住动作,但一定会记得,有一群中国青年曾用手语告诉他们何为感恩。”团队不以“输出”为最终目的,而是以真诚陪伴与平等交流为根基,在孩子们心中埋下理解与尊重的种子,书写中非友谊在基层的真实篇章。
以脚步为尺:深入基贝拉,直面教育现实与生命韧性
为切实把握基贝拉地区教育困境的深层原因,“向日葵”小队在肯尼亚志愿者协会及当地校方的协助下,深入聚居区内部开展走访调研。团队成员行走于泥泞狭窄、卫生条件堪忧的巷弄之间,亲眼目睹了在极度贫困中挣扎的生存现实。
据校长介绍,该区域面积不足2.5平方公里,却容纳近百万人口,人均预期寿命仅约30岁。孩子们常赤脚奔跑于污水横流、垃圾遍布的环境之中,基本健康与教育权益难以保障。在一户祖孙三代共十人挤居于不足两平方米铁皮屋的家庭中,团队成员见到了因贫困而失学的杜卡——他的沉默与迷茫,成为基贝拉无数失学儿童的缩影。
此次家庭访问不仅带来视觉与情感上的冲击,更深化了团队对教育意义的理解:在这里,教育不仅关乎识字与算术,更是孩子们挣脱贫困循环、守护生命尊严的根本途径。
以青春为名:践行全球视野,贡献青年力量
南京审计大学金审学院“向日葵”国际志愿小分队此次肯尼亚实践,是青年学子走出课堂、投身全球议题的一次深刻历练。团队既通过文化传播促进中非民心相通,也借助实地调研深化对非洲发展现实的认知,展现出中国青年参与全球治理、推动共同发展的意愿与能力。
本次实践不仅强化了中非友好关系的民间基础,也为国际社会理解发展中国家现实提供了青年视角与真实案例。未来,“向日葵”小分队将继续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,在持续的国际志愿服务中传递中国青年智慧、播撒友谊与希望,以切实行动书写新时代青年的全球答卷。(通讯员:杨丰宁,李睿茜)
来源:中教网
声明:凡来源或标记以“中教网”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,至发布之日起7天后方可原文转载(有特殊声明除外),转载时请在显要处注明来源以及联系方式。
审定:赵林朗 责编:赵旭 投诉举报